起重機行車輪鍛件采用高溫合金作為原材料時,其鍛造過程具有以下顯著特點,需特別注意工藝控制:
變形抗力大:高溫合金在高溫下仍保持高強度,需更大的鍛造力(通常需液壓機或慢速鍛壓設備)。
窄鍛造溫度窗口:
工作溫度范圍小(如鎳基合金通常為950~1180℃),需精確控溫。溫度過低易開裂,過高易晶粒粗化或燒損。
加熱時需避免硫、磷等雜質污染,可能導致熱脆。
再結晶速度慢:需控制變形量和應變速率以避免未再結晶區形成混晶組織。
坯料預處理:
需均勻化退火消除鑄態組織偏析(如γ'相聚集)。
表面打磨去除氧化皮/缺陷,防止鍛造時裂紋擴展。
加熱控制:
分段加熱(如先800℃預熱再升至鍛造溫度),避免熱應力開裂。
保護氣氛加熱(如氬氣)或涂層防護,減少氧化/合金元素揮發。
變形工藝設計:
采用多火次鍛造,每火次變形量控制在20%~50%(視合金類型定)。
避免局部過冷,需快速轉移坯料至模具(如采用感應加熱配套機械手)。
冷卻控制:
鍛后需緩冷(如砂冷或爐冷)以減少殘余應力,避免淬火裂紋。
組織均勻性:車輪承受循環載荷,需通過鍛造細化晶粒(ASTM 5級以上),避免疲勞失效。
性能各向異性控制:采用多向鍛造(如徑向+軸向鐓粗)改善流線分布,提高輪緣耐磨性。
尺寸精度:高溫合金回彈大,終鍛溫度需匹配模具設計補償(如預留0.5%~0.8%收縮量)。
裂紋:
原因:溫度不均或變形速率過快。
解決:采用等溫鍛造(模具加熱至與坯料同溫)。
組織不均勻:
原因:變形量不足或溫度波動。
解決:增加中間退火工序或采用形變熱處理(TMP)。
氧化/貧化層:
原因:高溫暴露時間過長。
解決:真空爐加熱或噴涂玻璃防護潤滑劑。
材料準備:GH4169鎳基合金棒料(經VAR熔煉+均勻化)。
加熱:1150℃×2h(保護氣氛),轉移時間≤15s。
鍛造:
初鍛:鐓粗+拔長(變形量30%)。
終鍛:模鍛成形(應變速率0.01~0.1s?1)。
熱處理:鍛后直接時效(720℃×8h→620℃×8h)。
高溫合金起重機行車輪鍛件的鍛造核心在于溫度-變形-組織的協同控制,需結合材料特性(如γ'相含量)和零件服役條件定制工藝。現代趨勢是采用數值模擬(如Deform)優化參數,并結合在線監測(紅外測溫+變形傳感器)提高穩定性。